血康医院简介: 无极血康中医医院是以中医为主,集血液病的研究、临床治疗于一体的医疗机构,其重点是从事血液病研究与治疗。医保定点二级中医医院,本地患者出院即报,部分联网地区患者也可以出院即报。我院将始终坚守“服务于民、造福社会”的服务宗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国际红十字精神,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广大血液病患者送去幸福和健康。
1月03日
作者: yatao | 分类: 血小板减少的护理 | 评论:0人 | 浏览: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饮食调理
1、发病较急,出血严重者需绝对卧床。缓解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劳,避免外伤。
2、慢性紫癫者,则可根据体力情况,适当进行锻炼。
3、饮食宜软而细。如有消化道出血,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宜凉不宜热。
4、脾虚可稍多进肉、蛋、禽等滋补品,但亦要注意不要过于温补。
5、有热可给蔬菜水果、绿豆汤、莲子粥,忌用发物如鱼、虾、蟹、腥味之食物。
6、本病为药物过敏或有过敏史者,应在用药时注意避免使用致敏药物。注意皮肤清洁,避免过萨你防抓破感染。平素可常服药膳
...
1月03日
作者: yatao | 分类: 血小板减少治疗 | 评论:0人 | 浏览: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
一、一般治疗:急性型及重症者应住院治疗。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急、慢性型出血较重者,应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脾切除:脾切除是有效疗法之一。
四、免疫抑制剂。
五、免疫球蛋白。
六、达那唑。
...
1月03日
作者: yatao | 分类: 血小板减少症状 | 评论:0人 | 浏览: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检查
一、血象。
急性型血小板明显减少,多在20×109/L以下。出血严重时可伴贫血,白细胞可增高。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者,血小板多在30-80×109/L,常见巨大畸型的血小板。
二、骨髓象。
急性型,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为幼稚型,细胞边缘光滑,无突起、胞浆少、颗粒大。慢性型,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但胞浆中颗粒较少,嗜碱性较强。
...
1月03日
作者: yatao | 分类: 血小板减少症状 | 评论:0人 | 浏览: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一、急性型
多为10岁以下儿童,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
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
1月03日
作者: yatao | 分类: 血小板基础 | 评论:0人 | 浏览: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著不同。
病因
病因不清,急性型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提示血小板减少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间有关。慢性型患者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1月03日
作者: yatao | 分类: 血小板减少治疗 | 评论:0人 | 浏览:
血小板减少症中药方1【辨证】风火热毒,伤其血络,营血瘀滞,淫于腠。 【治法】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方名】犀角地黄汤加味。 【组成】犀角3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薇10克,紫草10克,知母10克,沙参10克,生槐花30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谭家兴方。 2【辨证】脾阴虚,血燥,阴虚生内热,热伤络脉则血外溢。 【治法】养阴益脾
1月03日
作者: yatao | 分类: 血小板基础 | 评论:0人 | 浏览: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 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表133-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参见第131节)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
...
1月03日
作者: yatao | 分类: 血小板基础 | 评论:0人 | 浏览:
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在小血管破裂处,血小板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并释放肾上腺素, 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 血小板还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
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
1月03日
作者: yatao | 分类: 血小板基础 | 评论:0人 | 浏览:
血小板的生成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 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
1月03日
作者: yatao | 分类: 血小板基础 | 评论:0人 | 浏览:
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