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作者: yatao | 分类: 血小板基础 | 评论:0人 | 浏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由SFTS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该病属于出血热的一种,主要症状是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症状。由于SFTS的病死率高,且目前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以及疫苗。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SFTS的管理至关重要。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以及中医食疗方案!无极血康中医医院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由SFTS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该病属于出血热的一种,主要症状是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症状。由于SFTS的病死率高,且目前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以及疫苗。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SFTS的管理至关重要。
1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国家卫健委:全国发热门诊和急诊高峰已经过去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现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一共开设发热门诊1.6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4.31万个。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为286.7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到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热门诊和诊室的就诊人数均呈现达峰以后整体下降趋势,农村地区也呈现下降趋势,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发热门诊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比例也持续下降,峰值是12月20日33.9%的检出率,到1月12日下降到10.8%,这个趋势表明发热门诊高峰已经过去。
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于2022年12月10-13日在线上线下盛大召开,在今年ASH大会中,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候任主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委、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团队共有2篇oral和5篇poster入选,其中3篇为移植后并发症相关研究进展,4篇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相关研究进展,本文我们整理了ITP相关进展,以飨读者。
概述:皮下或黏膜出血称为紫癜,常见于儿童期轻微创伤后的一种皮肤表现,也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发病表现。根据出血面积大小,紫癜可细分为瘀点和瘀斑。针尖大小(小于2mm)的紫红色出血点称为瘀点,而较大片融合的出血病变称为瘀斑。瘀斑常被称为瘀伤。有些瘀斑可能触痛或隆起,按压其表面皮肤时紫癜不褪色。
一些老年人在常规体检,或是因为其他疾病抽血检查外周血细胞计数,会被告知血小板减少。有时候因为皮肤出现出血点,或是反复牙龈出血、鼻出血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建议查外周血细胞计数,而发现血小板数量减少。
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细胞,在人体发挥止血作用。血小板减少的直接表现就是容易出血,如皮肤出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生产时可能出现产后出血过多或剖宫产伤口出血不止,甚至影响胎儿,导致自然流产、胎死宫内或新生儿颅内出血。
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期最常见的血液学异常。怀孕后,由于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血液高凝导致消耗增加和胎盘对血小板的收集利用增多等原因,血小板计数可以出现生理性下降,通常不会低于70×109/L,被称为“妊娠性血小板减少症”。这个水平的血小板数量,一般不会出现出血表现,能顺利妊娠和分娩,产后恢复正常。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内的多种免疫途径参与其中,最终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巨核细胞产板不良;而且ITP发病机制具有异质性,单一用药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在2022年7月9日举办的“第七届京医论坛—2022老年血液高峰论坛”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侯明教授以“ITP联合治疗的最新进展”为题,从一线和二线联合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ITP联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该病临床表现变化较大,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均可发生。艾曲泊帕作为在中国上市的第一个口服TPO受体激动剂(TPO-RA),已经经过了多次大规模临床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世界范围内ITP发病率为2~10/100,000,发病高峰为20~30岁及60岁以上人群1,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世界范围内ITP发病率为2~10/100,000,发病高峰为20~30岁及60岁以上人群1,2。